蝉鸣始,半夏生,夏至悄然而至。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,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从天文角度看,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日子 ,体现着古人阴阳交替、物极必反的哲学观念。
文物里的纳凉、莲荷与物候
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,蕴藏着丰富的夏至元素,无论是古代画像石,还是剪纸、玉器、木雕、竹雕等,都以种种形式呈现了消夏避暑的生活理想。
民间雕刻中的蝉鸣与清风
王维诗有“蝉噪林逾静”,在民间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蝉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,在玉器和木雕等领域绽放着独特的光彩。
剪纸里的夏至清凉
如果说古代画像石是凝固的历史长卷,那民间剪纸则是灵动的生活小品,以简洁明快的线条与鲜艳的色彩,勾勒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节气的独特感知。在民间剪纸艺术中,夏至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,这些作品往往构图精巧、寓意丰富 。
诗词中的夏至
《夏至》宋朝·赵孟頫
夏至午之半,一阴巳复生。
坚冰亦驯至,顾岂一朝成。
万物方茂悦,安知有彫零。
君子感其微,恸笑几失声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诗·五月夏至中三候·其二十八·鹿角解》清朝·乾隆
木兰鹿与热河麋,解角均于夏至时。
虽曰牝同头秃矣,原看牡异队分之。
下来颇似牛羊晚,友去聊欣左右宜。
著说證明千古舛,此非矜智验真知。



智能制造系-宣